环境因素是不是肿瘤多发的祸首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经走到了第十九个年头,其主题“保护环境,远离癌症”凸显了环境在癌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350万,因此造成的死亡也高达250万。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不禁要问:环境因素是否是肿瘤多发的罪魁祸首?癌症真的无法控制吗?专家们的回答是:虽然环境因素在癌症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癌症并非完全不可控。
以北京市为例,淋巴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约为6%,且发病年龄多在55岁以后。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升,肺癌更是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过去的40年里,肺癌的死亡率显著上升,最新的数据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已经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
环境确实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们将患癌症的风险比作种子和土壤的关联,外界的诱因或刺激可能使身体的间变细胞恶化为恶性肿瘤细胞。研究表明,高达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可能导致皮肤癌,而室内装修中不合格的材料也可能导致长期吸入苯造成的血癌。
尽管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发病率有重要影响,但我们不能单一地依赖环境的改善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因为随着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和肿瘤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的发现率自然也会上升。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高热高脂的饮食结构以及长期熬夜等,也会破坏身体内的“小环境”,诱发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其实是一种“作”出来的病。许多情况下,人们与自己较劲,折腾自己,心态出现问题,这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
专家们也指出,癌症并非不可治愈。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生存超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癌的治愈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显著提高。
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理好自己的内环境,远离“癌症性格”。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环境对我们健康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癌症。癌症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也是可控的慢性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癌症:从恐惧的阴影走向可控的慢性病
自2006年起,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对此,王宁指出,虽然癌症一度让人们心生恐惧,但现在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深化。以前人们常说,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治愈,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来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到了2011年,世卫组织进一步提出,40%的癌症可预防,40%的癌症可治愈,另外20%的患者可以长期带癌生存。
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生机。蔡建强医生表示,从前的癌症诊断往往如同宣告死刑,但现在,从治疗手法到诊断技术都在不断进步。从局部到全身,从化疗到靶向治疗,从大型手术到微创手术,肿瘤治疗技术日新月异。以前,肿瘤需要长到1—2厘米才能通过X光片发现,如今,即使是3毫米以上的肿瘤也无处遁形,CT、PCT的发展让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技术的进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后期的复查和保养。一位外地肝癌患者在蔡建强医生手术后恢复良好,但因为没有定期回诊复查,三年后癌细胞已经转移,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蔡医生对此深感遗憾地表示,“不知少活多少年!”他强调,癌症患者应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定期检查各项指标,早防早治,这样才能延长存活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对于痊愈后的患者,定期的体检是必要的。蔡建强告诫,愈后的第一年,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检查一次;三年以后,每年检查一次。不要因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复查的重要性。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照顾。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癌症的认识和控制都在不断提高。从恐惧到接受,从无助到有所为,我们正在努力将癌症转变为一种可管理的疾病。尽管路途遥远,但每一个积极的脚步都让我们离希望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