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旅游与环境是共生关系(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10点击:

一、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紧密关系

在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应运而生,迅速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的一种形式,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一种对绿色生活的追求。生态旅游的内涵在不断充实,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它被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也被视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城市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以山西为例

说到山西,我们不禁想起这个古老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权职能,古代祖先筑城兴市还促进了城乡人民商品交换的发展,保护了城内工商业,推动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过程不仅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山西逐渐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自然风光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等为主体,体现了北方“粗犷、雄厚”的特色。这些景点虽然各具特色,但空间组合性较差,多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给资源开发带来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这些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景点却如同一颗颗明珠,等待着被世人发现。

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作为文物大省,山西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以及许多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壁画建筑。革命纪念地和民俗风情也是山西旅游资源的亮点。这些资源虽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山西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山西这样的旅游资源大省来说,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山西的魅力。从总体上来说,山西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弱。其主要短板在于缺乏高垄断性、国际知名的古迹名胜,如北京故宫、长城或西安秦佣。全省的人文旅游资源相似性较高,以宗教特色为主,且寺庙、殿堂、道观数量众多,这种局面不利于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尽管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山西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配合得相当融洽。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使得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常常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板,两者在特定环境中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游客在游览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等地时,既能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考察研究、论古探奇,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山西旅游客源市场,从国际角度看,山西面临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康体等专项旅游转变的趋势挑战。目前,山西的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等观光旅游资源为主,难以满足各种特殊旅游活动的需求。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标准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在短期内难以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区。

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随着我国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居民外出观光已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在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预计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近十亿人次,这一巨大市场需求将为山西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拉动。山西紧邻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现阶段国内旅游业以观光为主,山西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资源特色正符合这一需求,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在旅游客源市场地位方面,山西的国际旅游相对落后。尽管山西的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长,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始终较为靠后。国际游客在晋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较低,旅游商品销售额低,这也是影响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因素。山西的国内旅游市场前景看好,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

在山西的广袤土地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吸引力十足。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历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等,这些风景名胜将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虽然目前尚未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驻足,但却已引起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发展潜力巨大。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省位于京津、西安、中原三大旅游热点之间,这种地理位置既为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于缺乏便捷的国际交通口岸以及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山西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稍显劣势。山西周围有众多的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大城市,如京津、西安、郑州等,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市场潜力。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尤其是太旧高速公路的开通,山西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着力开拓周边地区客源市场,已成为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山西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准则。有些地方的项目近距离重复,质量品位低,不适应市场需要。管理机制的不顺也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在一个风景名胜旅游区内,可能存在多个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导致景区在投资、建设等方面不能配套协调。这种状况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开发。

针对这些问题,山西在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上应采取以下对策:按照择优开发、保证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区域开发模式。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应集中在重点项目的开发上,避免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理顺管理渠道,对全省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长远着眼,运用可持续发展及永续利用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各旅游区之间应加强联系和协调,形成通畅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动山西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加强协调,山西的旅游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山西省旅游资源的精准开发策略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如何将这一潜力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收入,资源的精准开发是关键。面对众多的旅游区域和多样的旅游资源,应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吕梁旅游区,应采用“单一腹地”开发模式。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重点开发一两个旅游资源丰富、等级较高的旅游景点,如北武当风景区。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地——腹地体系的蛛网式结构。

对于太原、大同、忻州等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程度较深的旅游区,应采取“等级序列”开发模式。这些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个或多个级别的旅游中心地,如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的一级旅游中心地。在不断完善中心景区功能的基础上,应重点开发潜力大的旅游资源,逐步形成旅游中心——次级旅游中心——旅游腹地的通道网络式结构。

对于运城等拥有多个规模相似、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区,应采取“多核一共生”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各旅游中心景区的功能特色和资源优势,共同带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如运城的解州关帝庙、五老峰风景名胜区等都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二)目标市场的选定与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开发。对于山西而言,由于国际旅游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短期内应更加注重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拓,以国内旅游为主体,发展大众化旅游。积极创造发展国际旅游的条件,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稳步发展。山西省的旅游目标市场应定位为: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

(三)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的共生关系

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生态旅游涵盖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多种类型,其形式已经从原生自然景观扩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不仅包括了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等传统项目,还拓展出、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多样化形式。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我们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加强对旅游者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一个沉浸于自然、求知与保护交融的旅游方式。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承载环保,倡导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以生态保护为既定前提,将环境教育与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将每一次旅行都转化为一次深度的求知体验。

在开发经营层面,生态旅游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产业。它要求开发者与经营者对所处生态系统的特点有深入了解,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这不仅仅是对科技的运用,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市场方面,生态旅游的真正参与者是那些拥有较高环保意识的旅游者。他们不仅追求旅行的乐趣,更注重在旅行中的学习与体验,这是与传统大众旅游明显的区别。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并未完全达到其本质要求。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却忽视了“保护自然”的终极目标。各地的生态旅游产品更多强调的是自然观光,而非深度的生态保护与体验。

2007年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是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化的产物,更是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的映射。在旅游资源匮乏的当下,它刺激着各地的旅游发展,为提升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起点。

说到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我们可以引用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的话:“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强调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注重道德管理,追求低影响、非消费性和对当地影响的旅游。其中,自然环境、环境教育与社区参与是构成生态旅游的三大要素。

从自然环境角度看,无论是自然风景的观赏还是生态保育活动的参与,都是基于自然环境而展开的。这些自然资源有时甚至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如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这些自然资源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中,自然环境是解说的对象,通过解说让游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增强对环境的热爱,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社区参与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合理的社区参与能确保当地居民从旅游中获益,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社区参与还能使解说更具地方特色,增加当地的经济机会。

不合理的生态旅游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摘花草、乱扔垃圾等都会破坏旅游区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合理的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游客管理,进行市场教育,并加强环境监测与部门协调。

成功的例子如贵州丹寨县的万达小镇,就是茅台生态农业公司配合建设的典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实现了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茅台集团始终致力于绿色可持续发展,从田间地头的原材料采集到产品加工,再到废弃物回收,打造了一条精细而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茅台不仅在生产流程上展现出环保理念,同时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上不断发力。该公司启动了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倾力打造茅台幸福小镇,追求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丹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茅台集团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龙头引领,将扶贫开发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产业。

关于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六点进行深入理解。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让自然恢复其原有生机。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五是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连,旅游资源保护是维护资源固有价值、保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原有特色的重要举措。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前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对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的紧密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观念的变革

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国情,我们必须要深化生态文明观念。这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益,更涵盖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强化这样的意识:环境即资源,环境即资本。破坏环境无异于破坏生产力,而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在发展生产力。

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让每一位公民都深入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为后代造福。只有这样,生态文明观念才能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环境保护主要针对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企业或活动,通过设备、设施进行治理,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强制保护。而生态保护则更注重于对自然环境的原有状态的维护和恢复。

换句话说,环境保护更多的是一种应对措施,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治理和防范。而生态保护则是一种更前瞻性的策略,它致力于维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保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三、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延伸与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强调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它不仅能让游客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更能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前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化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我们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