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儿教育培养注重实践与环境
德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国家,其教育改革主要基于地方或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并无统一的全国课程大纲。在这个多元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自主决策。游戏和自由活动是主要的教育方式,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则包括教师讲述故事、教授歌曲、指导劳作等。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这里,享受着一个充满乐趣和知识的世界。
德国的幼儿园实行混龄制,时间灵活,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孩子们可以在早上九点半之前自由活动,无论是吃早餐、喝水还是玩耍。十点半时,孩子们会聚集在一起,开始一天的有组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交谈、听故事、做手工或画画,老师也会为他们读书。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让老师成为观察者和帮助者,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
德国幼教界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认为这些能力的最佳培养方式就是玩耍。许多幼儿园的老师并不主张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教授孩子写字或算术。他们担心这样做可能会破坏孩子对学校的新鲜感,甚至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主要接受的是基础教育,包括事实与环境教育和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
事实与环境教育旨在唤起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通过参观不同的机构、观察周围环境、参与垃圾分类等活动,孩子们直观地体验自然过程,增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兴趣。幼儿园还会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警察局、消防警察局、邮局等,让孩子们了解社会运作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幼儿园老师会设计有意义的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并实践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脱衣服、使用日常用品、掌握家务劳动技能等。幼儿园也会给孩子提供模拟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环境中,孩子们忙碌而充实地度过了三年幼儿园生活。他们参观了各种机构,参与了各种活动,学习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也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为将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尊重,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为未来的生活做好了准备。在德国,幼儿园的设立充分尊重了孩子的自由与兴趣。无论在哪个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山村里,每个幼儿园都会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这个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各式各样的“兴趣角”,如厨房角、建筑角、图书角、生物角等,让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活动。
在这些兴趣角里,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有的孩子喜欢用积木搭建自己的世界,他们能独立地搭出一条条高速公路;而有的孩子则喜欢与伙伴合作,用拼板共同创作复杂的图形。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得到了成长,还让他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德国的幼儿园并不以复杂的乐器为主,老师们认为,简单的手势和敲击动作更能让孩子专注于歌词的内涵,避免被乐曲分散注意力。在幼儿园里,我们很少看到复杂的乐器,如钢琴等。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快乐的歌声和手舞足蹈的身影。
幼儿园的桌椅都是木制的,既环保又安全。为了减轻孩子离开母亲的焦虑,刚入学的孩子们可以携带自己的玩具和家里的被褥。对于新来的孩子,幼儿园甚至允许家长陪同学习,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每个学前班的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小的伙伴作为“搭档”,大孩子负责带领小伙伴上厕所、玩耍。这不仅训练了大孩子的责任心,也让小孩子更有安全感。老师们对待孩子总是充满耐心和关爱,不会批评或呵斥他们。在平等的目光交流中,孩子们被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与德国的幼儿园相比,国内的许多幼儿园似乎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豪华的室内外装修、美国原装进口的书籍背后,却很少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四五岁的孩子被要求学习英语、数学、拼音和汉字,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更无法接触自然。
我呼吁国内的幼儿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把幼儿园办成孩子们快快乐乐、自由玩耍的地方,让他们在这里接受最基本的礼仪教育、生活常识教育和日常行为教养。而不是一个提前的学术竞争场所。每个幼教人员都需要明白,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最快乐、最没有压力的地方。如果过早地让孩子们面对学术压力,那他们的童年岂不是太可怜了?
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需要从孩子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为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做好准备。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大计,我们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在树林中穿行,无忧无虑地玩耍,自由自在地奔跑打闹。这才是孩子们在上学前应该拥有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下一代,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