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货币政策与信用环境回顾及2025年展望
回顾刚刚过去的充满挑战的2020年,新冠疫情的肆虐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我国作为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还在全球价值链中凸显了重要地位。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我国政策制定者的明智决策和高效配合。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一年里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困境,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年初至四月份表现出强烈的逆周期调节特征。在这一阶段,经济活动暂时停摆,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降准、定向降准、调降MLF利率等,旨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资金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宽松的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过快,导致短期资金成本与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借短贷长”的风险逐渐积累。
紧接着,在二季度我国经济见底反弹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入了精准导向的总量边际收紧阶段。在这一阶段,央行采取了价稳量宽、监管收紧的政策组合,旨在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面对疫情带来的债券发行压力,央行并未在流动性上给予大规模的配合。针对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分化,央行提出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的策略。政策对于信贷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反而通过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加强对普惠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在对待风险上,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力度,并强调稳妥推进金融风险处置。
进入八月份以来,随着二季度GDP同比转为正增长,旨在“稳增长”的货币政策刺激必要性下降。央行进入了政策稳健中性阶段,主要表现为稳量价、严监管的政策组合。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重心转向了防范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2020年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货币政策能够在保持稳健的更加注重精准导向和风险防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我们也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自进入八月份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和MLF无疑成为了流动性调节的主力军。在OMO及MLF的共同努力下,从八月至十月的净投放总量达到了惊人的约一万一千亿元。就在十一月,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给债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导致回购市场的波动性明显增强。面对此种情况,央行也及时通过OMO释放短期流动性,有效地对冲了市场波动。
金融监管部门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对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力度持续加大。据数据显示,从五月到十月,银行结构性存款共减少了四万两千万亿元,其中八到十月的减少量就达到了两万两千万亿元。这一趋势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融数据的表现上,四月至十月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均超过了百分之二十,这是自二零零九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无疑证明了宽信用的政策效果正在显现,经济的正常化动能正在不断积蓄。与此由于财政资金投放进度的缓慢以及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减少,M2的同比增速已经出现下降,与社融的增速出现了分化。
在流动性方面,我们看到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既有均衡的一面,也有分化的一面。
在银行间市场上,由于政策的宽松,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差距在上半年有所缩小。随着政策的边际收紧,流动性分层开始显现。特别是信用债违约事件,给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带来了考验,使得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化更加明显。
而在实体经济中,流动性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贷款、债券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的变化上。贷款投放向企业倾斜的个人贷款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个人经营贷款的增速甚至超过了消费贷款,显示出普惠金融的实效。住房抵押贷款的增速回升,也反映出当前借贷消费意愿的相对较弱。
当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既有均衡的一面,也有分化的一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认识到,市场的变化总是伴随着机遇与挑战,只有深入理解市场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机遇。随着央行统计数据的更新,消费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发展趋势愈发引人注目。深入解读数据背后,揭示了经济生活的活跃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消费贷款领域,住房抵押贷款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类贷款往往属于中长期范畴。将消费贷款划分为短期和中长期进行观察,截至十月底,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增速较上年同期高出三点多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房贷的热情不减。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速却跌入负区间,维持在大约负百分之十一的水平,这显示出与耐用品、旅游、教育等相关的消费意愿相对较弱。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部分消费场景重启的缓慢,也影响了信用卡消费等借贷消费方式。
对公业务方面,中长期贷款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上市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同比大增,显示出金融机构对公贷款余额的稳步增长。新增的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七成,且较上年有所上升。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基建等相关领域的贷款增速显著。尤其是制造业贷款投放,增速高达数百个百分点,显示出该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
在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国企信用债发行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则更多地用于偿还旧债。国企在信用债发行和净融资方面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这表明宽信用、低利率环境对企业发债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多地选择偿还旧债,而非扩大投资。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与信用环境将呈现新的格局。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转向温和退出,流动性投放将更加注重精准滴灌。随着通胀预期的回升,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将持续推进。但考虑到国内外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小银行资金流动性压力、信贷投放的季节性以及信用违约风险的防范等因素,货币政策的收紧不会过于迅速。预计M2增速将在2021年有所下降,但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货币政策与信用环境的调整也必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灵活应对,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华财经年报》深度解析:银行间市场与实体经济流动性的收敛趋势
在当前信贷大幅扩张的背景下,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处于较低水平,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缩,商业银行融资性现金流趋紧。同业存单发行量价齐升,部分中小银行可能面临长期负债匮乏的困境。尽管预算内的财政支出较上年增加,但受到疫情影响的基建项目开工筹备与施工进度都有所后延,财政支出进度相对滞后近五年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上半年的财政支出将加速,或小幅改善银行中长期流动性。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间市场波动可能还将有所放大,需要央行有针对性地释放流动性以保障资金周转顺畅。
这份年报的焦点之一是债券与企业债券发行增量趋势的变化。到2021年,随着财货政策向常态化收敛,债券与企业债券发行增量都将下降。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反映了资本支出状况,包括基建融资需求和制造业投资等。虽然工业企业正处于库存周期底部,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可能会上升,但由于基建融资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整体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大概率仍将低于2020年水平。2021年新增社融增速较2020年回落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到了出口和通胀因素对未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如果出口继续好于预期,经济扩张动力较强,外汇占款与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叠加下半年通胀加速回暖,那么也不排除在2021年下半年调升MLF与OMO利率的可能性。这一因素值得市场密切关注。
这份年报的内容生动且深入剖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趋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报告不仅详细分析了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走向和影响。《新华财经年报》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专业的经济分析师团队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见解。报告所发布的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新华财经年报》是一份深度解析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趋势的高质量报告。它不仅关注当前市场变化,还深入剖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