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京津冀环境状况不乐观 将加强三地法院
中新网报道,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郑学林在今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人民法院在推进京津冀、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
郑学林表示,京津冀地区的环境状况目前非常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大气污染,还包括地下水和土壤污染。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最高人民法院在近两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为了加强京津冀法院的环境司法协作,充分发挥环境司法合力,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召开了京津冀法院环境资源审查工作联席会。会议中,京津冀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签署了一份重要的框架协议,就统一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以及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今年,河北高级法院更是牵头成立了京津冀环境资源审判协作工作领导小组,以具体的工作机制。郑学林强调,这一进程还需要最高法院与三地法院之间的互相协商和沟通。
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要工作之一。习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为长江经济带的司法保护指明了方向。最高法院正在制定相关意见,旨在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提供长期保障。
最高法院也积极推进三江源地区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例如,青海省玉树市人民法院在三江源设立了环保法庭,专门负责该地区的环保工作。该地区虽然面积广大,但环保法庭成立后的影响力显著,有效震慑了潜在的破坏环境行为。
除了上述措施外,最高法院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指导福建、江西、贵州等地的法院加强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司法保护。这些文件旨在确保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
发布会现场,郑学林还回答了其他关于环境资源审判的问题,展示了人民法院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这次发布会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人民法院的坚定决心,也为未来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