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豹猫、蒙古兔等生物频繁现身 北京全市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关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最新成果。据悉,在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北京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为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去十年间,北京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类生物物种数量显著增加。2021年,北京共记录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65种,其中包括森林、灌丛、草丛等多种类型。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共记录新物种17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达到6种,全部为大型真菌。至今,累计记录的物种数量已经高达6283种,包括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别。
水生生物方面,一些指示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变化反映了北京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黑鹳、北京水毛茛等清洁水体指示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加,表明北京市的水质正在变清。
而在陆生生物方面,顶级消费者如猛禽和食肉动物在全市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北京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这些都表明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全市域都具有较为完整的食物链。
近十年来北京市在永定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永定河流域调查记录到的3600余种生物种类中,包括了200余种鸟类和30余种鱼类,这些生物种类的恢复反映了永定河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18.6%,绿地斑块连通性增强,为生物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栖息地。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更是记录到了包括高等植物、鸟类、鱼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等在内的丰富生物种类。这些成果都充分展示了北京生态修复工程的显著成效和生态系统质量的稳步提升。
这些调查成果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也反映了北京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作为国家级生态城市,北京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关乎本地生态安全,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具有示范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北京市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