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大熊猫迁地保护原因解析:生存环境与保护策略的重要性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06点击:

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成果显著,从最初的139万公顷增长至今的258万公顷,这一翻天覆地的改变,有效地维护了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如今,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总量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这一数字的增长,彰显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下,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也从“濒危”调整为“易危”。

这一切的进展,都离不开我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1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司的二级巡视员张月,在该局的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上述信息。

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的地位无可替代。我们不仅仅对大熊猫进行了就地保护,同时也积极推进迁地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大熊猫的保护贡献力量。张月指出,迁地保护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就地保护种群的必要备份,甚至在就地保护种群面临灭绝的时候,迁地保护的种群成为了物种延续和重归自然的希望。

回顾20世纪80年代,野外大熊猫的数量曾锐减至1100只,野生大熊猫的未来看似暗淡无光。我国迅速行动,积极开展大熊猫的迁地保护工作,为野生种群提供了一个备份保障。如今,大熊猫的圈养种群已经增长到728只,并且实现了自我维持和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更是实现了迁地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反哺野生大熊猫种群。通过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个体的野化培训后,放归到存在灭绝风险的野生小种群内,这不仅能有效补充种群个体,更能参与野外小种群的繁殖,是保护野外小种群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的多项努力成果显著,已成功放归了10只圈养大熊猫到野外,助力小相岭和岷山南端的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迁地保护是推动大熊猫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就地保护共同构成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体两面。

为了进一步强化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我国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全面掌握了野外种群及其分布情况。我们也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强化大熊猫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设立了总面积达2.2万余平方千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约72%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了严密保护。

未来,国家林草局将继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修复和联通大熊猫的割裂栖息地,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和复壮,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