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64%被查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防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下的蜕变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步入关键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保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近日,环保部对这片区域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强化督查,成果显著。
环保部的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在环境执法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详细介绍了强化督查的成效。自4月份启动的“史上最大规模”环保督查,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展开,为期一年,共计25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中,督查组共检查了32004家企业(单位),令人痛心的是,有20482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占比高达64%。这些企业中,存在“散乱污”问题的有6662个,超标排放、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涉嫌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和物料未按要求覆盖、密闭等问题,更是给当地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田为勇表示,针对这些问题,环保部实行“拉单挂账”式管理,并下发督办通知,要求相关省、市限期反馈调查处理情况。至今,已下发了八期督办通知,督办8262个环境问题。每月,环保部还会派出巡查组,对督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确保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强化督查中,“散乱污”企业整治是重点。田为勇透露,京津冀“2+26”城市上报的“散乱污”企业数量随着督查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从5月初的5.6万家增长到了6月底的17.6万家。未来,那些不能升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将被取缔关闭。
那么,这样的强化督查会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呢?田为勇回应说,强化督查的对象是违法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环保手续、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没有达标可能的“三无”企业。大型企业、守法企业基本未受影响。实际上,自强化督查开展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执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企业守法逐步成为常态。
环保部的强化督查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是积极的变化,让违法企业无处藏身,让守法企业得到保护,为这片区域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