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前11个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同比
全国空气质量报告: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但需警惕局部地区污染风险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8年1月至11月的全国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单独的11月空气质量报告。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呈现积极的变化趋势。
在2018年1月至11月期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1.6%,较往年有了显著的提升。PM2.5浓度、PM10浓度、O3浓度等多个关键指标均有所下降,显示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总体趋势。特别是在PM2.5和PM10的治理方面,成效尤为显著。
而在重点城市之中,临汾、邢台、石家庄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而海口、黄山、舟山等城市的空气质量则相对较好。这一数据对于公众了解各地空气质量状况,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空气质量虽然整体有所改善,但在个别月份,如11月,受供暖排放增加、气象条件不利和沙尘天气等因素影响,空气质量出现了下降。特别是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等地出现了长达10天左右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PM2.5月均浓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11月下旬受到了蒙古国及内蒙古中西部的沙尘天气影响,与区域内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叠加,形成了秋冬季较为罕见的PM2.5和PM10混合型污染,对空气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总体来看,尽管全国空气质量呈改善趋势,但局部地区的污染风险仍需警惕。对于公众而言,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方式,对于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而对于而言,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污染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更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蓝天和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