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日本如何把环保做成一门赚钱的生意?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8-01点击:

在今年的大阪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日本的垃圾桶成为了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垃圾分类在中国进入强制时代,日本垃圾分类制度的精细和严格引起了中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广东省最近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环保产业的培育壮大被明确提及,这也使得日本如何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一个万亿级产业的问题备受瞩目。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堪称世界典范,从留学日本的唐嘉一的亲身经历,到位于日本四国岛上的上胜町,都在积极实践和推广垃圾分类。这一制度的背后,是日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回顾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但随着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政策的引导,日本逐渐转变发展方式,开始实行石油替代战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从“漂浮在石油上”到如今的能源高效利用,日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石油危机唤醒了日本人的资源匮乏危机感和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再利用成为日本社会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制定了多项计划,如“阳光计划”、“月光计划”等,鼓励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努力使得日本在能源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石油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在日本,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这背后是对环保的重视和民众的积极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回收箱展示了日本对德国网子垃圾的充分利用。这些垃圾被视为“都市矿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德国网子垃圾中提炼出的金属不仅被用于制作奖牌等物品,还为日本的稀有金属供应提供了稳定的来源。这一切的成果,源于日本实施的节能战略和民众的环保意识。

在日本,无论是家庭、酒店还是商场,都可以看到洗手盆与马桶连为一体的设计,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这种深入日常生活的环保行动,使得日本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日本制造贴上了节能标签,还为全球环保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日本在环保产业的发展道路上,通过的引导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不仅为日本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还为全球环保事业树立了榜样。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共同为地球的未来努力。月光计划:推动日本节能产业的深远变革

“月光计划”不仅仅改变了日本的能源消费模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其节能工业标准。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指出,在政策引导如立法、税收、收费、处罚以及产业政策的倾斜下,日本企业已将节能视为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使得“高效率、低能耗”成为日本制造业的全球性标签。

这场能源短缺危机成为了日本发展节能产业的契机。化学巨头东丽集团社长日觉昭广透露,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投入研发,其中30%专注于解决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在内的长期问题。与此节能环保也成为日本企业利润的重要驱动来源。日立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化改造带动了公司的业绩增长。

日本的热能回收技术、生产线节能技术、降低汽车能耗和新能源技术、家用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均走在全球前列,这些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得日本在智能、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低耗能机器设备、节能家庭设施等产品领域具有顶尖竞争力。

随着节能目的的变化,日本已经将节能从单纯的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和解决环境污染,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动力。大槻真一强调,当前的日本节能事业已成为带领国家走出经济衰退的主要驱动力。

在日本,环保理念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者亲身体验了氢燃料汽车——丰田的“MIRAI”,感受到了新能源技术的前沿性。日本的氢能源布局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日光计划”,这一计划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影响了当前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

日本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日光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将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通过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使日本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领先地位。以氢燃料汽车为例,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应用均居全球首位。

回顾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史,离不开日本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企业不断提升的环保技术水平。部门带头进行节能表率,同时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及耗能大户进行点对点指导。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对节能环保行为的激励和对污染浪费的严厉处罚的意识。

瑞穗银行的环保等级评价客户的环保经营状况,为其提供环保型融资产品,支持民众建造、购买和装修环保型住宅及购买环保车。这种金融手段进一步推动了环保理念在日本社会的普及。

日本环保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形成了互补,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绿色经济。这一重要风口为中日两国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机遇。抓住这个机会,将会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

南方网全媒体特派记者 黎华联 陈颖 张艳 实习生 曹尭 李功成共同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