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姑娘追着垃圾跑8年 状告四川环保厅广州杭州环保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7-31点击:

追着垃圾跑的八年:海归硕士的垃圾分类之路

那个每天蹲在“三马子”后面念叨着“垃圾分类”、挨家挨户收垃圾的“外边来的姑娘”,竟然是刚刚回国的海归硕士。在河北保定南峪村,这一消息令许多村民惊讶不已。

陈立雯,这位追着垃圾跑了八年的女子,自从2009年起,就一直伴随着垃圾车奔跑。她所乘坐的“三马子”经过特意改装,底盘放低,前后各放两个大垃圾桶,分别装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中间则用来装载可回收物。随着垃圾车,她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的垃圾焚烧厂,甚至为了申请信息公开,帮助环境污染受害者维权,她曾勇敢地走进法院,将多个环保局送上被告席。

在陈立雯的眼中,没有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永远无法摆脱垃圾的困境。她所经历的混合处理造成的污染,已经让她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那种冲击。走访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日子里,她亲眼目睹了许多因混合处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

在南峪村,陈立雯的工作更是深入到每一户人家。她曾听朋友说,有学者研究过社会信任与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她能亲自与村民商量垃圾分类的事宜,这是在城市中无法想象的。在她看来,能够直接与居民沟通是推广垃圾分类最理想的形式。

推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城市里,陈立雯甚至都没有机会去敲门。要打通环卫、城管等多个环节并不容易。而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只是让人们“眼不见为净”,但真正的处理过程却被掩盖了。陈立雯指出,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的真实成本从未明确地向公众展示。

这八年间,陈立雯亲眼目睹了混合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她曾看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因几十年前的填埋垃圾而面临的污染问题。而在国内,虽然垃圾焚烧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缺乏分类的垃圾对焚烧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干湿混合的垃圾不仅发电效率低下,还会产生更多的飞灰和无法处理的废渣。

陈立雯现在所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她坚信只有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管理,才能真正解决垃圾问题。她的努力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与可能,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陈立雯,一位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的战士,她的足迹遍布那些被污染困扰的角落。首次代理的案件,是谢勇诉江苏海安垃圾焚烧厂一案,这起案件被誉为中国首起垃圾焚烧致病案。

谢勇的孩子谢震川,出生在距离垃圾焚烧厂直线距离仅191米的谢河村四组。这个无辜的孩子,从出生就遭受着环境污染的威胁。陈立雯亲眼见证了这个孩子的苦难——无法站立、无法坐立,只能吃流食,每天忍受着癫痫发作的痛苦。孩子被诊断为“脑性瘫痪”,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

陈立雯在帮助污染受害者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与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复杂斗争。她形容这种斗争像“挤牙膏”,每一步都充满艰难。但她从未放弃,她用法律武器,通过申请信息公开等途径,一次次地揭露污染企业的回避和推诿。每当面对这种局面,她的态度坚定,语气坚决,“我就火了,我很生气!”

在南峪村,陈立雯投身于垃圾分类事业。她深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动,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和心灵革命。她挨家挨户收垃圾时,时常提醒人们,“垃圾是你们自己产生的。”在南坡的碎石路上,她捡起路边草丛里的垃圾,不断强调处理垃圾的责任在于每一个人。

陈立雯并不认同“国民素质”是造成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的原因。她坚信,素质是教育的结果,而深刻的环保教育尚未普及。她疾呼,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如何传递,至关重要。

她的行动和坚持在南峪村得到了回应。她组织村民集体捡垃圾的经历让她明白,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她的行动和决心感染了很多人,村民们开始积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陈立雯对每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她与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她在微信群里与村民共同商讨垃圾分类事宜,甚至与村书记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垃圾分类项目。

陈立雯最初接触垃圾分类是因为一次志愿者经历。她深知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坚信人的意识改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特大城市中,垃圾问题看似棘手但并非无法解决。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处理垃圾最终都会对人类产生影响。陈立雯明白无论垃圾被埋在地下还是飘入空中它们终究会以另一种面目回到人们身边。因此她坚持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把关系理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真正行动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