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沙五一大道

环境修复

PM2.5峰值近千 环保部 华北燃煤排放为主因

来源:www.huanbaole.com    编辑: 环保网     时间:2025-07-30点击:

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席卷了北京及整个京津冀地区。伴随着空气质量指数持续飙升,北京市于2015年11月30日发布了今年首个雾霾橙色预警。据数据显示,全市PM2.5浓度在短短12小时内增长了近十倍,个别区域的峰值浓度甚至逼近千微克每立方米。这一空气质量状况不仅在北京出现,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从11月26日夜间开始也经历了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次重污染呢?对此问题,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负责专家。

专家分析指出,此次污染过程的成因复杂多样。从整个华北区域来看,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源头。然而具体到北京,机动车排放对此次重污染过程的贡献尤为显著。进入冬季后,由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燃煤活动增加,加之城乡接合部及农村散烧监管不力,以及供热锅炉等排放量的增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从观测数据看,与燃煤排放直接相关的有机物、盐、黑炭等物质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证实了煤炭污染是此次华北地区大范围空气重污染的首要来源。

除了上述原因,特殊的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也被认为是此轮华北雾霾的重要诱因。2015年作为一个有历史统计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年”,华北地区在11月多次遭遇强降雪。化雪过程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中层大气则显著回暖,形成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热下冷”状态,降低了空气流动性。“高湿度”“低风速”“强逆温”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在华北地区大范围持续,为污染物的持续积累提供了助力。

那么为什么在此次持续的重污染过程中,没有启动红色预警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表示,虽然从平均值来看,此次污染过程达到了启动红色预警的标准,但在过程中出现了空气质量的短暂改善。由于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程度的难以预测,这给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也回应称,由于预测到一定程度的扩散条件改善,使得此次污染过程达不到红色预警的程度,因此选择了黄色预警的启动。

此次华北地区的重污染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燃煤活动、机动车排放、特殊的气候背景和极端的气象条件等。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努力。近日,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经过再次研判,预测在即将到来的29日午后至晚间,空气质量将有所好转。全天整体空气质量预计仍会维持在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针对这种情况,预警措施已得到及时升级。尤其是到了12月2日,北京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使得升级为红色预警的条件不再具备。

北京市环保局指出,当前的空气污染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演变过程,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当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200时,即被定义为空气重污染。而触发应急预案的条件是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三天以上。

专家柴发合认为,对于重污染的预测,我们仍需在精准度和提前量上做出更多努力。他表示,决策需要准确的预报作为支撑,预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的决策效果。在应对重污染事件时,应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即使存在不确定性,也应过度准备,充分应对。

目前,国内采用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主要源于国外,但国内外的污染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国内科研单位正在努力使国外模型适应中国的高污染状况。

尽管为了应对此次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多个城市已经发布了相应等级的预警并启动了应急预案,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督查发现,部分企业应急减排方案未落实,机动车限行措施也未能完全执行,施工和道路扬尘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区域劣质煤散烧污染严重。

环保部门的督查主任表示,尽管乡镇、街道在启动、会商和采取应急措施方面有所作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手持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准确性低,检测方法也存在缺陷。

专家指出,相比临时的管控措施,“治本”更为关键。只有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彻底解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网友手持的设备测量出的PM2.5浓度数据与国家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存在差距,这再次凸显了加强生活源管控的紧迫性。相比网友的自测手段,官方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准确和可靠。环保部门持续采用先进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进行数据监测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雾霾治理:除了风的力量,还有何良策?呼唤区域协同治理之路

随着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华北、黄淮地区的雾霾天气即将在冷空气的助力下,自北向南逐渐消散。雾霾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持久战。对此,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表示,单纯的应急措施只是暂时的治标之法,真正的治霾需要一种“365天如一日”的坚持与担当。

雾霾治理不仅仅是单一城市的战斗,它涉及到整个区域的协同作战。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少中强调,减排措施的严格落实与有效的区域治理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他比喻道,这就像室内禁烟的规定,只要有一两个人破例,整个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雾霾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区域传输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柴发合表示,解决北京的污染问题需要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来考虑。特别是在应对重污染时,应该借鉴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的方法和力度,从区域层面进行统一应对。这不仅需要部门的努力,更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雾霾治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共同努力。除了依赖自然风的力量,我们更应该依靠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有效的区域治理体系,把雾霾治理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