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保政策中的“执行鸿沟”
在最近备受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中方团长解振华的一段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强调:“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这一观点深刻而贴切,凸显了环境治理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执行鸿沟。
所谓执行鸿沟,指的是一项看似合理有效的政策,在执行阶段往往难以落地,甚至遭遇失败。这一现象在政策执行领域一直备受关注。早在1973年,Pressman和Wildavsky出版的《执行:联邦的巨大期待如何在奥克兰落空》一书,就揭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难题。
以美国奥克兰计划为例,该计划旨在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过于激进,未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冲突,最终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类似的情况在环保政策中尤为突出。环保政策是最容易出现执行鸿沟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环保政策的失败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程度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气候变化危机。
德国在跨越环保政策的执行鸿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环境接近极限时开始治理,德国采用了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环境开始逐渐恢复。与德国类似,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虽然两国在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阶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德国在跨越执行鸿沟方面的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能够成功跨越执行鸿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非机构在环保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独立性,积极参与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媒体、高校与研究机构、环保NGO、企业以及绿党等都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2006年至2009年的PFT丑闻中,《西德意志汇报》的独立跟踪报道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尽管德国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技术方面领先,但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消除一些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让地下水恢复到可饮用的程度。中国不能单纯模仿“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而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方式。
与德国相似,中国的政策设计具有多层性,地方拥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这种特点在环保政策领域是否会导致执行鸿沟的加剧,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社会中,中国都采取了积极的环境政策,并承诺按照高标准进行减排。这次的巴黎气候大会就是中国环保决心的明证。
执行鸿沟是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个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克服。中国可以从德国等国家的经验中学习,加强非机构的参与和监督,提高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袁诚在其一篇题为“小作大文章,大社会行小公益”的时评中深刻指出: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力推动一个“大社会”的逐渐形成。
当通过资助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公益组织展开合作时,其实质性地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号。这种信号无疑向公众展示了对公益组织的充分信任以及对相关公共服务事业的深切关注。这样的合作不仅彰显出的积极态度,更在无形中激发了民间参与公益的热情,形成了所谓的“挤入效应”。
这一政策导向的建议,旨在为培育与、企业一样拥有独立地位的社会与公益组织铺设一条康庄大道。想象一下,一个社会,其角色并非单纯地行使权力,而是积极地与社会公益组织互动,共同致力于公共福利的提升。这样的社会,无疑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资助的公益项目与民间公益组织的活动相互交织,共同为社区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每一次的合作,都是对信任的一次肯定,对公益事业的一次推动。这样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的责任和担当,更让人看到社会的活力和温度。
而这种活力和温度,正是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得以传递和扩散的。每一次的合作,都在无声中传递着对公益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从而激发了更多的民间力量投身公益事业。这样的“挤入效应”,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更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袁诚的建议不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