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影响了第一批美国人的人口变化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美国人口中的第一批定居者的面部差异源于环境与进化的复杂交互作用,为我们揭示了新世界定居后人类的多样化发展方式。
这些跨越北美大陆并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定居的人们,虽然拥有共同的祖先,但随着他们在不同地区的定居,人口逐渐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面部特征。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物科学教授、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安罗斯表示:“若想深入了解中美洲和南美洲现代人口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史前美国人口在定居欧洲大陆之后、欧洲接触之前的形成期的变化。”
史密森学会的罗斯和合著者道格拉斯乌贝莱克针对中美洲、南美洲的头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项历时20年的研究,首次将整个大陆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颅面变化。他们研究的头骨可追溯至公元730至1630年,涵盖了干旱、高山和沿海等各种环境。利用三维数字化仪,他们在头骨上记录了标准的解剖标志,以获取每个人群的一致配置。通过比较这些配置,他们发现了与每个群体相关的变化类型。
罗斯提到:“关于现代颅骨变异的模型存在许多争议。虽然适应环境和遗传变异都是可能的解释,但许多研究者认为遗传漂变是主要原因,当种群分离并停止交换基因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在这项研究中,除了遗传漂变之外,罗斯和乌贝莱克还发现气候和海拔的适应也在人群之间的颅面分化中发挥了作用。他们指出,尽管高地和低地人口在某些方面相似,但两组之间的面部差异仍然显著。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罗斯强调:“人口分化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是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寻找这些群体差异的原因时,我们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遗传或DNA。”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美国人口历史的重要视角,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人类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