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镇重现田园风光 关注城镇环保清洁
浙江省台州市地处浙江沿海特色经济活跃区域,废旧物品拆解与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达。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对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
台州市如何有效应对环境治理的挑战?如何建立起长效的生态恢复和环境维护机制?位于台州市路桥区的新桥镇,一个曾被称为“塑料垃圾堆”的乡镇,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探索。
新桥镇,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镇,却拥有众多企业,其中不乏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长期以来,镇上的企业和家庭都从事废旧电器、废旧塑料的拆解加工和经营。几年前,镇里村外还充斥着拆解后的废塑料,焚烧塑料的臭气熏天,使得新桥镇远近闻名。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新桥人开始发出加强环境整治的呼声。新桥镇党委、镇积极响应,提出了“自我转型”的要求。党委书记杜年胜表示,要从“抓产值”转向“当管家”,而首要任务就是整治环境污染。书记、镇长亲自带头,层层落实任务,开展了一场旨在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洁净家园的大会战。
在整治过程中,新桥镇遵循“疏堵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入开展废旧电器、废旧塑料的整治行动。他们建成了集分拣、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废旧塑料市场,实现了归场统一圈区管理。在规范经营行为的坚决打击固废场外拆解,取缔占用耕地的经营行为,并杜绝房前屋后无序经营的现象。
除了环境大整治,新桥镇还以降耗减排为目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扶持绿色经济发展。全镇企业正立足实际,全面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和清洁技术,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平台。
新桥镇还重视村庄整治,实施“三百”工程,重点清理废旧垃圾、污水乱排滥放和废旧塑料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先后清理路边堆场数百个,疏浚河道数十条,巩固了村庄整治成果。
更令人称道的是,新桥镇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环境。原先因废旧塑料加工污染而废弃的池塘,如今变成了美丽的荷塘;闲置地变成了人来人往的小广场;堵塞的河道经清理挖掘后变成了绿色走廊;石板小道围起农田,构成了田园式生态公园。
在公园里,原来的废旧物拆解场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石板路或水泥路。沿途种植的并非名贵的树木,而是农村常见的桔、李、桃、柿和油菜等兼具观赏与经济效益的绿化树蔬。树蔬间,有孩子们游玩的设施,有老人健身的器材,还有供情侣谈情说爱的石板小凳。这样的田园式生态公园已成为新桥镇各村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公园?杜年胜书记表示:“一是新桥镇的村民们富裕起来了,渴望享受城市生活却不愿远离家乡;二是土地紧张的新桥镇通过建田园式生态公园实现了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的目标;三是这种公园便于以田养园、以园富田。”最重要的是在不浪费良田和少花钱财的基础上给群众一个养眼、养身、养心的环境。台州市路桥区委书记郑米良强调,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我们必须提供农村“公园”服务,但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新桥镇,他们以“用地不占地,建园不费田”的理念,充分利用曾经受到污染的场地,经过生态修复后,建设了具有特色的景点。这些景点围绕着农田或土地,形成了独特的田园式生态公园。这种公园不仅提供了村民休闲游玩的场所,还融合了优美乡村景观、生态郊野田园、艺术农耕文化和休闲娱乐功能,展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模式。
生态恢复的维护能否持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地方在生态恢复后出现了反弹现象。对此,新桥镇紧紧抓住了成本低、利用率高、容易管理维护这三个要素。他们坚持“以田养园,以园富园”的管理理念,通过引入田园式教育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公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新桥镇金大田村建成的田园式生态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公园占地近30亩,所有的绿化都是本地树种和果蔬,降低了资金投入和日后的维护成本。他们还通过引入田园式教育,把公园作为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收取租金用于公园的日常开销。
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不仅让农村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风景,还让村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现代休闲。它实现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村集体的养护负担。这种“以田养园”的模式真正做到了既经济又实用,为农村生态公园的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