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选取标准是什么?生态环
光明网报道,记者张佳兴报道,一场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的发布会于7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并回答了记者关于环保督察典型案例的相关问题。
发布会现场氛围热烈,吸引了众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们。翟青部长明确指出,公开典型案例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聚焦突出问题并压实环保责任。针对公众关心的案例选择标准,大体上考虑了三个方面:
针对那些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恶意排污、工业废物违法违规倾倒、黑臭水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违规开发建设、违规围海填海、违规毁林建房、野蛮的矿山开采等。针对那些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
据透露,对已公开的262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涉及环境污染、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的占近一半,达到48.5%。涉及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占33.2%,而涉及弄虚作假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18.3%。
翟青部长还详细介绍了在案例制作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创新方式,以更加突出案例的直观形象。要求每个案例都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确保清晰明了。确保每个案例的客观真实性,这是典型案例的生命线和底线。每个案例从调查到定稿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充分发挥媒体和记者的重要作用。邀请媒体记者进行报道,与督察人员一起到一线调研,共同撰写了许多有和力度的报道,大大提高了典型案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翟青部长表示,除了负面案例,也会选择一些正面的案例来激励先进、交流工作和引领带动。他说:“我们正在对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于整改力度大、成效突出、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案例,将形成一些正面典型案例。”这样的做法既揭示了问题,也展示了解决方案和进步,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这场发布会不仅揭示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进展和成效,也传递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