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2025年度策略:工业复产在即 环保装备迎
投资建议与深度解析
随着2017年十九大的召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保督查如火如荼,大气治理更是以关停为主,尽管在这一背景下,环保公司的受益并不显著,板块行情表现也相对较弱。但当我们眼光转向2018年,情况似乎出现了转机。随着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细则的落地,工业企业的盈利改善以及复产,环保需求开始释放,这对环保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入研究并找到了三个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烟气超净排放、危废处理以及污水深度治理。为此,我们推荐了一系列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回顾2017年,环保行业的整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除了环保工程类订单增多导致的估值压力外,大气治理主要以中小企业的关停整改为主,使得环保公司并未显著受益。市场竞争加剧,民企在拿单方面能力相对较弱,而PPP项目的主体多为大型国企。当我们看向2018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环保行业开始走向提质增效,PPP项目在供给侧改革下也将提升项目质量。行业整体趋势呈现出监管常态化、市场规范化以及治理深度化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三条主线的详细解读:
一、烟气超净排放领域
随着工业复产的推进,非气治理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在钢铁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标准的降低使得现有环保设施难以满足需求,新建比例大幅上升。钢铁、平板玻璃、陶瓷、砖瓦等行业的大气治理投资空间近1000亿。雾霾压力的增大使得非气治理变得迫切,钢铁烧结(球团)烟气治理改造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强烈推荐清新环境、龙净环保、聚光科技等大气治理和环保监测的龙头企业。
二、危废处理领域
危废处理的供需缺口极大,且今年进入规范渠道处置的量剧增。在环保监管力度增强的背景下,危废处置的刚需显著提升。市场并购的催化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引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重点关注具有国企背景、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如东江环保、上海环境等。
三、污水深度治理领域
河道治理和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十三五》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治理是投资的重点。《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发布更是为京津冀地区的水环境生态建设带来了500亿的投资空间。我们强烈看好北控水务、碧水源等公司。
2018年对于环保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该行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强烈建议投资者关注上述领域和公司,以期在未来的增长中获益。我们也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期待煤电联动的实现以及煤电一体化的重组预期带来的行业变革。中国电力巨头携手重塑行业格局,“红旗手效应”显现
近日,关于电力巨头与煤炭巨头携手重组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业内称之为“中国神电”的重组计划落地生根,产生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红旗手效应”。两大集团的联姻将显著提高煤炭自给比例,有效应对煤炭、电力供给与电力消费价格传导机制中的潜在风险。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是对同类企业合并重组的一种超越,更意味着行业内部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变革。华能集团与大同煤矿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预示着未来行业内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随着煤炭市场的变化,煤价似乎即将触及峰值。与此集团内的重组一体化预期强烈,火电行业在未来两年将迎来重要的机遇期。这种前景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几年分红占比接近半数的背景下。这一变革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水电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其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包括新开工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的规模、总装机容量以及年总发电量等。这一规划为水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目前水电行业的估值具有吸引力,其低估值和高分红的特点使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在关注这些机会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水电受来水影响较大,存在发电量下滑的风险;煤电联动机制的实施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危废项目审核严格,可能存在企业产能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部分项目选址临近居民区,存在由于居民抗议导致的延期、追加成本、取消的风险;土壤修复项目存在修复成本超预算的风险;环保督察的社会影响大,存在过于强硬可能引发的风险;部分集团内部的环保治理模式也可能影响第三方治理模式的进度。
电力行业的重组与变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关注行业发展的我们也要保持警惕,充分了解和评估各种潜在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