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员骗补千余万:节能减排不能只靠补贴
科员骗补,只是“煤改电”补贴乱象的一个表现
由于散煤燃烧是雾霾污染的重要来源,减少散煤就成为很多北方城市防止污染的重要任务,“煤改电”就是措施之一。由于燃煤取暖比用电取暖便宜,为了鼓励住平房居民“煤改电”,各地都有一些补贴措施。其中北京的补贴最实惠:煤改电用户,在用电低谷时间段(夜间22:00至次日6:00)在享受0.3元/度优惠电价的同时,市、区两级各补贴0.1元。
王某在北京西城区的“煤改电办公室”工作,贪污正是这个补贴。手法也很简单:收集身份证,虚构享受补贴居民信息,再把补贴打到这些“人”的账户上,由于他负责核算发放,部门也没有审核机制,这笔钱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被他据为己有。
后来,他因担心事情败露而自首。如果没自首,他很可能还逍遥法外。现在,司法机关应该好好查查同类的部门,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随着雾霾加重,北京近年来大力推进煤改电
除了审核不严,“煤改电”补贴还有其他问题。据《民生周刊》报道,北京东城、西城区平房房主的补贴发放有两个渠道:没工作单位的,到北京市“煤改电办公室”领取;有工作单位的房主从单位领取补贴。但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无法拿到补贴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拿不到补贴的房主仍旧燃煤取暖。
此外,这些补贴和优惠只发放给有北京市户口的房主,而这些平房的住户很多都是外地来的租户,房东拿到补贴不会给住户,甚至还会涨电价,因此大批租户仍使用烟煤取暖。
有学者估计,以电替代煤来采暖,前者的使用成本是后者的6倍。因此,即使有了补贴,还是有人觉得用电比用煤贵,此前有媒体报道,在一些郊区农村的农户不是偷偷烧煤,就是宁愿裹着羽绒服,也不愿意调高电暖气的出水温度。
这些问题,都很可能让“煤改电”的治污效果大打折扣。
利用节能减排骗补贴,企业才是大头
与政府部门的内鬼骗补相比,企业利用节能减排骗补数额更大,也更为普遍。2013年国家审计署发现,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类三个款级科目中,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
利用节能减排骗补贴,各行各业都有,其中骗补尤为严重。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为了鼓励燃煤电厂脱硫,环保部实施环保电价政策——煤电企业只要安装了符合要求的环保设施,就可以得到最高每千瓦时4.5分钱的加价补贴。
企业偷偷排污,很难被发现
在2014年环保部的专项检查中,共发现19家企业未正常运行脱硫装置,电力企业是重灾区,五大电力集团全部在列,华润就有3家企业被查。虽然之后,环保部开出了4.1亿的天价罚单,但平均到每个企业,只有2000多万,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震慑力。2015年,环保部又发现了一批偷排二氧化硫的骗补企业,今年环保部的专项检查干脆延长了两个月。
企业千方百计偷排,是因为偷排获利巨大。2014年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一台60万千瓦的脱硫机组,如果满负荷运行,一年的运行费用是7000万元,只要偷排一天,就会增加很大的效益,“电厂偷排的效益已经好到宁肯领导冒着被撤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