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探访大气污染
2017年,广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PM2.5率先“摸杆”达标,“广州蓝”来之不易,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更加需要以科学研究支撑大气污染防治。
广州市空气监测站,检测空气质量的采样探头。
工作人员在检测空气质量。
自带“神器”保数据准确
纳入国家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的是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CO共6项指标。而广州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里的监测项目达到100多项,这里配置了粒径谱分布仪、黑炭仪、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各种先进仪器,对灰霾、温室气体、PM2.5源解析等进行更加精确、更为深入的研究;同时这里的监测数据也为广州空气质量预报提供重要支撑。
低温、雨天是否会影响空气质量监测呢?在大气超级站的屋顶,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空气采集装置,顶部都有一个倒扣的圆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冯彪介绍说,这是切割器的一部分,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和蚊虫直接进入采样系统;如果气温太低,仪器内部还有自动加温装置,确保在一些极端天气下监测的准确可靠。记者看到,有的仪器外会悬挂一个透明玻璃瓶,被称为集水瓶,能够有效防治雨水和小虫子进入仪器。
冯彪告诉记者,大气超级站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深入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机理,“目前,有关PM2.5的源解析每年都会进行,并且已经业务化开展。”此外,近几年,臭氧已经超过PM2.5成为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首要污染物。冯彪说:“因为臭氧的成因比较复杂,我们目前针对臭氧污染成因和控制对策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以后的工作中还会不断加大投入、加深研究,而大气超级站大量的监测数据能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无人机每日巡航严查工地扬尘
不仅有大气超级站,近日,广州环保部门还出动无人机对黄埔区镇龙、大沙地等区域的多个建筑工地进行空中巡查,每日巡航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快速掌握建筑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工程管理措施情况,助力广州蓝天“保卫战”。
近来,市环保局更是运用先进手段,借助无人机高空巡查航拍视角广泛的特点,对建筑工地较多的黄埔区镇龙、大沙地等区域,连续数日出动3组无人机飞行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空中巡查。市环保有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巡航有效地解决了巡查效率不高,受限于空间与地形等条件等问题,精准锁定裸土覆盖、洒水降尘等措施不力的建筑工地,与现场督导检查组形成快速联动,实现了迅速管控的目标,有力地遏制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原标题:探空气质量 保蓝天白云 记者走进广州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探访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