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下水综合治理 采补平衡还需综合施策
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行山水林田湖整合治理是关键。林业专家表示,1公顷森林每年吸收尘埃330吨至900吨、二氧化硫720公斤、二氧化碳1005公斤,涵养水分3000吨,而河北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0%左右,虽然和全国数字持平,但相对于干旱少雨的河北省就显得明显过低了。这当中,衡水市采取林城一体、林果一体、林产一体的措施,以林木种植为依托,向流通和加工领域延伸,形成一条增值空间较大的全新产业链。到2014年年底,全市绿化面积已达452万亩,实现“一人一亩林”的目标就是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植树造林,势必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增加投入,这当中需要我们以生态价值作取舍,而非仅仅是经济价值。
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必须利用好源。在采访中,沧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庞炳文告诉记者,2014年沧州共关停了274眼抽采井,减少开采地下水2000多万立方米,这当中,是功不可没的。在此之前,沧州石化炼油厂拥有30口自备井,企业用水大概用水量在290万吨一年;通过关闭自备井,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明显增强了,企业能用中水的地方绝不用自来水。用水量下降了40多万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副组长、水利专家魏智敏表示,河北省污水排放量有20亿立方米左右,这些污水利用好了是资源,利用不好是污染。现在河北有河皆污的现象很严重,治理起来很困难,因此一定要从政策上往中水利用倾斜,在运行这一块如果多给点补贴,那么直接到使用方,价钱就会少一点,也就增加了使用中水的积极性。
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化管理势在必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衡水桃城区和邢台南宫市深化水权管理的措施效果明显。前者是在全区推广“一提一补”的水源使用措施,在全区根据水源的重要程度提高水价,并进行政府补贴,将水价提高和政府补贴部分纳入公共基金,然后按土地面积给农户进行平均补贴。用水少者,得到补助多,用水多者,不仅补贴得不到,还等于支出了用水少者的补助,使得农民节水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后者则在全市建立了69个用水协会组织。同时实行了农业阶梯水价机制,按照基准定额标准将年用水量分配到每个扬水点,亩均年用水总量在基准定额以内的,不征收基本水源费;超出基准定额的,加收水源费,这些都在本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这些经验在河北仅处于实验推广阶段,要有大的进展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各级政府也需尽早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原标题:开展地下水综合治理 采补平衡还需综合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