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表性基金案例
1. 云南高原生态环保基金会
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200万元,聚焦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研发转化等领域,2024-2026年连续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重点项目包括澜湄牵手计划(投入691万元)、生物多样性艺术大赛等。
2. 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基金
全国首个采用慈善信托管理的生态环境基金,截至2025年3月累计接收资金1475.76万元,支出324.47万元,用于生态修复及诉讼费用。
2024年资助坪山工业区危废清理项目300余万元,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3. 贵州生态环保基金
支持废旧锂电池回收、白酒产区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引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5亿元投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二、运作模式与政策支持
资金用途: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保技术研发等,部分基金提供税收优惠(如云南基金会)。
管理机制:多采用“引导+市场运作”,设立专家委员会审核项目(如深圳基金专家委员会含21名跨领域专家)。
地方政策:贵州、银川等地出台专项管理办法,通过财政奖补(银川兑现349万元)、PPP模式等撬动社会资本。
三、行业数据
截至2023年底,全国存续绿色基金约507只,总规模5106亿元,主要投资绿色产业标的。
部分公募基金如工银生态环境股票A(规模19.42亿元)专注生态环保领域投资。
如需了解具体基金申请或投资细则,可参考各地官网或基金管理办法(如[贵州省财政厅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