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研究成果
一、广谱中和抗体(bnAb)治疗展现显著成效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CROI年会上,一项名为RIO研究的成果引人注目。该研究首次验证了两种长效广谱中和抗体(3BNC117和10-1074)联合应用的潜力。对于HIV感染者而言,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接受bnAb输注的受试者,其病毒抑制时间得以显著延长,部分患者在停药后仍能保持长期病毒控制,这为HIV的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突破性的进展,得益于对HIV包膜蛋白关键区域的精准靶向,成功阻断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充分展现了bnAb的精准干预潜力。
二、早期抗病毒治疗对功能性治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期,深圳三院团队在《Nature》子刊发布的研究结果强调了早期抗病毒治疗(ART)对HIV功能性治愈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在急性感染期启动A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毒储存库规模,其HIV DNA水平较晚期(AIDS期)治疗组减少了近50%。更令人关注的是,晚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UIS寡克隆整合位点比例高达71.3%,导致免疫细胞多样性下降。相比之下,早期治疗组该比例仅为55.7%。长期ART治疗患者的病毒整合位点呈现寡克隆扩增特征,部分患者的该特征更为明显,这为靶向清除储存库提供了新靶点。
三、新型免疫细胞疗法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M10 CAR-T细胞疗法在HIV感染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疗法在18例HIV感染者中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浆HIV-1 RNA峰值降低了74.3%,病毒载量平均下降了67.1%。这一创新疗法结合了广谱中和抗体、滤泡归巢受体和细胞毒性的三重功能,具备同时清除游离病毒和潜伏感染细胞的能力。更令人鼓舞的是,联合西达本胺激活潜伏病毒库后,有10例患者的细胞相关HIV RNA水平持续降低,这进一步证实了其抑制病毒反弹的能力。
四、HIV感染机制的基础研究获得重要突破
2024年,《Nature》发表的一项成果揭示了HIV-1衣壳突破核孔复合体(NPC)的精确机制。这项研究详细阐述了HIV衣壳如何通过直接结合FG重复序列穿透核孔渗透屏障,并绕过了常规的核转运受体(NTR)依赖途径。衣壳在完成组装后,其直径突破了60纳米的限制,利用一种被称为“自我转运”的机制,将病毒基因组递送入核。这一重要的发现为开发能够阻断病毒入侵的新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上述成果标志着艾滋病治疗正在从病毒控制向功能性治愈迈进,特别是在精准免疫治疗、早期干预策略和病毒潜伏机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些进展不仅为HIV感染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