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企业环保监管检查工作,各地正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执法流程等举措,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主要做法包括:
1. 常态化巡查与精准检查结合
开展日常环保巡查,重点核查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达标、应急预案落实等情况,通过现场检查与政策宣传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针对问题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如指导规范危废分类存放、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加快环保验收流程等,推动立行立改。
2. 科技赋能非现场监管
利用用电监控、视频监控、自动监测等非现场手段实时掌握企业治污设施工况,建立预警机制减少现场检查频次。
通过无人机巡查、走航监测等技术锁定污染源,提升溯源检查精准度。
3. 规范行政检查程序
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和“综合查一次”制度,统筹年度检查计划,避免多头重复检查。
推行柔性执法,通过线上学法积分、典型案例宣传等方式引导企业自查自纠。
4. 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针对VOCs排放企业开展活性炭专项检查,排查治理设施“装而不用”等问题,结合线上平台实现动态监管。
严厉打击偷排、篡改监测数据、非法转移危废等恶意违法行为。
5. 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企业环境监管分级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管理。
完善“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布设低成本感知设备强化预警能力。
这些措施既保障了监管实效,又通过优化检查方式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